中古史中心新书|苗润博:《重构契丹早期史》绪言
中古史中心|新书出版
今人所见契丹早期史实为三重滤镜下的图景:中原史籍立足华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契丹王朝出于权力意志的自我建构,后世史官将前两者拼合、掺以己见而形成的线性追溯。三者层累交叠,最终折射出的光影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反映着过往的真实?本书基于对相关历史文献源流的批判性分析,透过权威经典文本的缝隙,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力图呈现历史叙述复杂多元的生成衍化过程,发掘出此前罕为人知的历史情境与学术议题。藉此典型个案,可望对中古民族史的研究理路加以新的反思。
目录
绪言 三重滤镜下的契丹早期史
上篇 文本批判
第一章 他者镜像:中原文献所记早期契丹史考辨
第一节 《魏书·契丹传》的文本来源与叙述策略
第二节 从东夷到北狄:中古正史有关契丹的归类变化
第三节 唐代“大贺氏”契丹衍生史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正本清源:元修《辽史》所见契丹早期史料批判
第一节 《辽史·营卫志》部族门文本生成过程考实
第二节 《营卫志·部族上》抉原匡谬
第三节 元修《辽史》契丹早期史观解构
本章小结
下篇 史实重建
第一章 遗忘与再造:契丹建国前史发覆
第一节 王朝记忆的时空表征与历史情境
第二节 青牛白马传说源流新论
第三节 阴山七骑赤娘子传说意蕴表微
第四节 耶律氏漆水郡望探赜
附论 辽朝前期自称轩辕后裔说献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转型与重塑:契丹开国史叙述的改写
第一节 开国年代问题再检讨
第二节 阿保机即位疑案重审
本章小结
结语 谁的历史?——契丹早期史问题的典型意义
附录 问题更新与范式转换:契丹早期史百年研究述评
绪言
就研究范式而言,中国古代民族史堪称21世纪以来突破最为显著的学术领域之一。经典的民族史研究习惯于将分析对象视作相对稳定的血缘群体,“追溯”“还原”其起源、迁徙、壮大乃至建立政权的发展历程。如此研究取向之形成,一方面根植于传统文献中民族史叙述本身所固有的一元线性的逻辑陷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研究者将近代以来方逐渐定型的“民族”概念推衍至古代。随着政治体视角的引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既有历史文本及研究成果所隐含的根本性缺憾,转而将前现代“民族”的本质视作对政治体认同的建构过程,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向学界揭示了古代民族史研究全新的可能性。然而具体到中古北方民族早期历史领域,资料的极度匮乏始终是寻求进一步突破的最大瓶颈。研究者面对的要么全是异域他者的记录,要么只有该民族集团自身的叙述,很少能遇到两类不同系统的文献同时独立存在且可相互质证的情况。因此,尽管已经意识到既有民族史叙述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如何在实证层面予以落定,仍需要漫长而艰辛的探索。怀揣此种问题意识,全面审视有关中古北族的文献记载就会发现,契丹早期史这一个案具有独特而珍贵的价值。
契丹自公元4世纪后段始见记载,10世纪初叶建立王朝,至14世纪方告消亡,历经千年而名号不改,成为在长时段历史进程中观察草原与中原互动关系的绝佳样本,其中早期史对于从整体上把握、理解契丹的衍化轨迹尤其具有根基性的意义。所谓早期史的断限,始自“契丹”一名初见记载,迄于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在时间上基本等同于契丹的建国前史。关于这段历史的文献记载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方面,自《魏书》开始,中原历代正史皆设《契丹传》,形成一套五百余年赓续不断的文献谱系;另一方面,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对其建国前史也有一套自我言说,较为隐晦地保留在元朝末年所修《辽史》之中。这样的史料条件为我们开展比较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样本,只不过受制于固有叙述框架,既往研究对相关资料分析不足,致使契丹早期史所具有的典型意义遭到相当程度的低估。
本书的写作缘起是我参与中华书局点校本《辽史》的修订时,发现该书《营卫志》所述契丹建国以前的部族发展脉络存在系统性的问题。所谓“古八部——隋十部——大贺氏——遥辇氏——耶律氏”的衍变轨迹,被以往绝大多数契丹史研究者视作讨论基础和认识前提。(关于既往契丹早期史研究的具体评述,参见本书附录《问题更新与范式转换:契丹早期史百年研究述评》。)然而,这一叙述框架实际上完全出自元朝史官之手,是将历代正史《契丹传》与当时所见辽金旧史两个不同系统的史料拼合、杂糅的产物。于是一个问题就此产生:元朝史官所总结的发展脉络是否符合辽朝当时人的历史记忆与叙述?辽朝契丹人究竟如何看待自己建国以前的历史?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就是利用史源学的方法,将上述两个文献系统的材料从《营卫志》的叙述框架中剥离开来,二者之间诸多不可弥合的矛盾也就此得以呈现,从中看到的并非契丹作为“民族”的一元线性发展史,而是两种历史叙述彼此独立的流衍过程。
以此为基础,分别考察中原文献系统和辽朝自身叙述,可以进一步发现二者各自存在着不同层面的问题。中原正史《契丹传》绵延五百余年的完整叙述链条,构成了今人研究契丹早期历史的主要依凭,同时其所隐含的华夏传统的建构与误解,也往往在不经意间幻化为研究者日用不觉的常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契丹王朝当时关于自身早期历史的叙述却一直湮没无闻,经过仔细爬梳清理方才发现,这其实是一副与以往所知完全不同的模样:在整套叙述中,几乎找不到中原文献所记早期契丹的影子,所有的历史都是从阿保机的祖先那里开始,属于以统治家族历史代替整个集团历史的典型案例,其中所呈现的断裂性和建构性,突显出政治权力对族群历史记忆的干预和塑造。
如此说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契丹早期史实际上是三重滤镜下的图景。其一是中原史籍立足华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其二是契丹王朝出于权力意志的自我建构,其三则是后世史官将前两者拼合、掺以己见而形成的线性追溯。每重滤镜都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扭曲与失真,而三者彼此之间又往往层累交叠,最终折射出的光影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反映着过往的真实?毫无疑问,没有人能完全丢弃滤镜而直抵历史现场,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拆解、分析这些滤镜本身的构成方式与运作机制,重新审视、质疑以往所看到的重重镜像。本书即基于对相关历史文献源流的批判性分析,透过权威经典文本的缝隙,探讨不同历史叙述复杂多元的生成、衍化过程,希望藉此发掘出全新的历史情境。
上述三重滤镜对应三种不同主体、不同来源的文献系统。相较而言,中原文献最早、最独立、最直接,元修《辽史》最系统、最权威但其实也最庞杂、最混乱,而辽朝自身的叙述最隐晦、最零散,对于我们来说却又最核心、最重要。基于这种情况,本书不得不采取层层剥离、逐次推进的策略,通过对前两种显性文本的分析批判,来探求辽朝自身叙述这一隐性文本的面貌和内涵,尽力还原尘封已久的历史情境。具体而言,其一,中原文献系统关于契丹的记载无需与另外二者做过多切割,因而率先对其进行分析,重新检讨以往被视为常识的历史叙述,揭示、澄清其中隐含的建构和误解,以此作为进一步讨论之基础。其二,彻底清理元修《辽史》所述契丹早期史脉络,对相关资料“做减法”,将原本的线性叙述拆解、分离成源出不同文献系统的历史叙述,剔除金、元两代史官根据中原文献及自身理解所新增的内容,只保留辽朝当时人的说法。其三,将《辽史》中经过删汰筛选后的辽朝史料单独列出,与出土的辽代汉文、契丹文石刻及五代宋文献中辗转保留的辽人叙述相互质证发明,尽可能地还原契丹王朝的早期史记忆;并将这种记忆与历代中原文献所记契丹早期发展史做一比较,目的不在于拼接、弥缝,而是在差异与矛盾之中进一步明确辽朝建国前史叙述的特点、成因与衍变,揭出其背后的历史本相。前两者侧重对基础文献的分析、拆解,属于文本批判层面的工作,分别对应上篇两章;后者则进入史实重建层面,在下篇两章中展开。
具体章节内容安排如下:
上篇第一章对中原史籍有关契丹早期史的若干经典叙述加以解构。选取三个案例,从文献源流和历史叙述切入,具体讨论以下问题:《魏书》的群类式叙述策略及其带来的影响,《隋书》在列传归类上将契丹由东夷改入北狄的原因和背景,以《旧唐书》为代表的唐宋文献将契丹君长记为大贺氏的史料源流与致误之由。第二章对元修《辽史》所见契丹早期史料展开批判。首先从总体上判定《营卫志·部族门》的史源状况,接着逐条考证史源、分析拼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而将此方法推广到《辽史》其他部分的契丹早期史料,全面剖析元末史官的契丹早期史观。最终将辽朝当时的历史叙述从后世的线性追溯中剥离出来。
下篇第一章揭橥辽朝官方建国前史记忆的本相。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发掘辽朝自身叙述的特点和问题,着重在与中原系统记载的差异面和断裂带上观察这种叙述背后的权力话语,揭示出罕为人知的契丹建国前史脉络,对与此息息相关的祖源传说和郡望观念作出新的诠释。第二章关注契丹开国史叙述曾经历过的转变和改造。《辽史》所记契丹开国年代与实际情况存在的矛盾绝非无心之误,而是辽朝后期史官有意改写的结果;与此同时,不同文献系统关于阿保机即位过程的记载大相径庭,其根源实亦在于文化转型后的重塑。
上篇构成本书论证的基础,下篇则是重心与落脚所在,其中一以贯之的追求是探索契丹早期史这一个案对于观察草原、中原历史叙述问题的典型性与普遍性意义。
作者简介
苗润博
河北张北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宋辽金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史。著有《〈辽史〉探源》《文献清源与史学问径》。
推荐阅读
《文献清源与史学问径》
苗润博 著
中华书局,2023年8月
ISBN: 9787101161892
目 录
>> 向上滑动阅览<<
自序
上篇 宋元史籍
再论宋太宗即位大赦诏——诏令文书流传变异的文献学考察
《说郛》本王易《燕北录》名实问题发覆
李纲《梁溪集》版本源流再探——文献著录与稀见传本的综合考察
有关《裔夷谋夏录》诸问题的新考索
辽代帝王简谥钩沉——以王士点《禁扁》为中心
契丹国舅别部世系再检讨——兼论《辽史》诸表的文献学与史学史价值
中篇 四库文献
《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底本之发现及其文献价值
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四库全书总目》残稿考略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四库全书总目》残稿再探
曲解与泛化:《四库全书》纪事本末类衍生史辨
《日下旧闻考》纂修考——兼谈新发现的四库稿本
国家图书馆藏“陆费墀《颐斋文稿》”考辨——兼论陆锡熊对《四库全书》的贡献
下篇 随札论学
《辽史·奸臣传》《逆臣传》传目辨析
《辽史》所见辽朝先世“审吉国”考辨
四库提要所记《通鉴》草卷的长度问题
四库提要篡改《四书反身录》说驳议
吕颐浩《燕魏录》误题“燕魏杂记”原因考
《中华再造善本》所收杭世骏《金史补阙》辨伪
李文田手稿的再发现:国图藏《四库全书表注》初探
《辽史补注》与史注传统
宋辽金史籍与四库学文献整理琐议
“四把钥匙”与治史格局
访谈:《辽史》与史源学
《〈辽史〉探源》题外话
《〈辽史〉探源》
苗润博 著
中华书局,2020年6月
ISBN: 9787101144215
目 录
>> 向上滑动阅览<<
绪言
第一章 辽金两朝的辽史编纂与流传
第一节 辽朝历史撰述的衍变过程与自身特点
第二节 金修《辽史》考辨
第二节 元末所据辽金旧史之来历
第二章 元修《辽史》史源通论
第一节 纪
第二节 志
第三节 表
第四节 传
第三章 《天祚皇帝纪》
第一节 取资《契丹国志》说质疑
第二节 采摭金朝实录考实
第三节 辽《皇朝实录》所记天祚朝史事钩沉
第四章 《营卫志》
第一节 宫卫门:斡鲁朵制度文本来源蠡测
第二节 行营门:契丹捺钵研究基础文献重审
第三节 部族门:《辽史》部族叙述框架的衍生
第五章 《兵卫志》
第一节 序文剖析
第二节 兵制门所见南北文献系统之杂糅
第三节 巧立名目:卷中、卷下的生成过程
第六章 《地理志》
第一节 从《辽史》内证看《地理志》主体部分之史源
第二节 陈大任《辽史》与元人所记辽朝地理知识的文本渊源
第三节 《地理志》所见元末史官之增纂
第七章 《礼》《乐》《仪卫》三志
第一节 从辽金旧籍到今本《礼志》
第二节 乐制延续抑或文本抄袭:辽乐研究基础再检讨
第三节 抄撮充凑的另类仪典:《仪卫志》批判
第八章 《食货志》
第一节 史源分梳
第二节 错谬例析
第三节 文献价值
第九章 “西辽事迹”
第一节 作为“史料”抑或“文本”的西辽事迹
第二节 西辽事迹的文本结构与叙述逻辑
第三节 西辽史事如何进入元修《辽史》
余论:汉字书写的中亚史——西辽事迹文本特质的生成
结语
一、走出元人的辽史观
二、正史的祛魅
三、史源学研究的旧与新
附录一:有关《裔夷谋夏录》诸问题的新考索
附录二:辽代帝王简谥钩沉———以王士点《禁扁》为中心
附录三:《说郛》本王易《燕北录》名实问题发覆
附录四:《辽史补注》与史注传统
参考文献
后 记
排版 | 阚萧阳
制图|汪珂欣